Thursday 8 July 2021

“沒關係”

不定時更新用來了! 哈哈哈 
雖然不知道其實還有沒有人來看,但無所謂。寫在這裏也只是想要抒發一下。有看到的有緣人,感謝你利用你的時間花在我這退步不少的文字上。

“沒關係”這三個字,似乎是一個我們很常用到的字眼。或許沒有用到但常常都帶著這個意思。被人家撞了一下后的“沒關係”、被人家觸犯后的“沒關係”,甚至是對方什麽都沒有說 心裏就默默地跟自己說的“沒關係,他不是故意的。”

在寫之前,本來我想把這篇更新標為“不在乎”。但後來發現其實“不在乎”是慢慢從“沒關係”衍生出來的。
因爲“沒關係”,所以選擇了忍讓。
因爲忍讓,所以選擇了讓步。
因爲讓步,所以選擇了“算了吧。”

可是爲什麽會做出讓步、忍讓甚至是那句“沒關係”呢?
或許它就是來自于“不在乎”。
而 “不在乎” 往往就是從“在乎”開始的。
因爲不在乎的東西,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提它,也根本不會大勢宣傳地告訴身邊的人“不在乎(了)”。

經歷了這17年的讀書生涯,我相信我已經見了很多我生命的過客。一些可能注定只是陪我走過生命中一段路的過客。也有一些還跟我一起前行的同伴。
我感恩,也感激全部的到來。雖然我自己也不否認我有時候很抗拒去承認自己是有懷著那感恩的心的。
我還在乎他們的離開嗎? 也許我還在乎。不過或許我在不在乎,已經不重要了。
也改變不了到底我到底如何去看待這些人與事。我其實有時候也很不解我自己,爲什麽我不能灑脫一點、瀟灑一點。面對人與事時,輕描淡寫地就過去了呢?有則有,無則無呢?

也或許是因爲有這樣的想法,
我慢慢地開始對我以前在乎的東西不再在乎。
也或許我只是用那句“沒關係”默默地把自己想表達的情緒和”在乎“轉換成“不在乎”,
選擇了讓自己不去在乎。
至少自己會好過一些。少了那些紛紛擾擾。

有人説,我是變成熟了。因爲我已經不再讓我的情緒帶著跑。
所有事情都前因後果、深思熟慮。
也開始不再想辦法去迎合大家對我的標簽。
但同時心裏掙扎地想説:“其實我很想去在乎,但這份在乎太沉重了,讓我無法向前走了”。

最後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不在乎”只是一個包裝。

我所謂的“不在乎” "I don't care anymore" 只是一個不想讓自己對任何事情有展望的機會。
不再在乎有沒有人會不會回我信息,不再在乎有沒有人遲回我信息,不再在乎有沒有人祝我生日快樂,不再在乎有沒有人再問我“你最近好嗎?,不再在乎我到底有沒有考到A,不再在乎我有沒有被人jio” 等等 等等

也漸漸地發現其實我的“不在乎”和“沒關係”已經漸漸地建立在“我無法再信任了”身上。
的確身邊有些人因爲知道了我的這些“在乎”變成的“不在乎”后,很順其自然地就濫用了我的“不在乎”。明明知道那是我的底綫(或者是說曾經搬上臺面的底綫),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踩上。或許,我的“在不在乎”對他們來説就是那麽的微不足道的吧。

曾經我有聽過一句話,是在觸犯我明面的“底綫”與“在乎”跟我説的。
“我覺得這樣做不好,我也覺得我不應該那樣做。所以我覺得對你很抱歉。”
當時的我或許是開始失望了,或許是開始不讓自己在乎了,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沒關係,我明白。” 也不讓這個話題繼續了。
或許當時自己覺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吧。
但後來才發現,原來當我説出這一句話的時候,我的内心是在乎的。我還是希望對方能為那些觸犯而做些什麽。
心裏的潛臺詞是實實在在的“你覺得對我很抱歉,那你幹嘛不做一些事?哪怕就一句對不起也行”。
我只是用了“包容”和“不要把東西弄到那麽僵”來包裝自己那一個心聲。


如果今天你問我,我還在乎嗎?
我可能也會猶豫,但我覺得那個答案應該是“我想在乎,但我不想讓自己在乎了,因爲在乎了,我會選擇相信。相信了,我會很想要去擁有。擁有了,我就會害怕失去。失去了,我就會讓自己萬劫不復...”
或許這份“不在乎”讓我更會保護自己了吧。選擇變成了一個“不在乎”的人,回信息也回得慢了,社交媒體也不怎麽上了,見到人也不敢主動打招呼了。或許,只是希望至少還可以在沒被搭理時,默默地以一句”沒關係,我也是這樣啊”來加强自己的“不在乎”吧。
也或許因爲這些種種讓我選擇了"When care less, life will be easier."

Tuesday 10 November 2020

因为随心,所以所欲?

活了23个年头,该经历的事情是否都已经经历了呢?
 我不知道,也不清楚。 最近情绪很反复。 
有时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开开心心地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有时可以像个成熟的人在电脑面前安静地做着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 
有时把东西拖一拖、做一做 
有时找人聊聊天 有时也找不到聊天的人,自己承受着那种无论干什么都释怀不了的孤独感觉。
这种状态维持了三个多月。 
重点是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过得有些浑浑噩噩。 

这段时间 我尝试让自己随心所欲地做一些事情 
联络了想要联络的人 
做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敢做的东西 
有些事成了,也有些事不成 
有些人联络上了,也有些人联络不上,也有些联络中就断了 
人生无常, 
或许说的不只是死别, 
还有的就是生离吧 

一直觉得自己在充实着自己的生活,
但现在却感觉到无比的空虚 
有事没事地就想抱头流一流眼泪 
有事没事地就想躺在床上用午睡来逃避要面对的现实 
有事没事地就想得到一些不可能会得到的注意 
明明知道那些都不可能有的注意 
或者是根本不是应该属于我的注意 

最近不断地深呼吸 
只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些呼吸里面得到一些释放 
像将二氧化碳排出来那样 
有时是做到了 
有时却做了更辛苦 

以前的我不会莫名流泪 
最近却不知明了地 
每每起来就有一种不想面对这世界的郁闷 
那种“做么那么快就起来了”的郁闷感 
它很像牢笼 
给了我一种舒适感 
也给了我一种囚禁感 

随心是否所欲 
我有一点开始看不清这样的自己 
说是要让自己勇敢点 
却无法随心所欲地勇敢 
跟平时的不安感截然不同 
出口在哪里? 

很多人跟我说一切都会好的 
我觉得会好 
不过我不知道会好在哪里 
也不知道到底自己需要在那个事情上、那个东西上好 
想到我累了 
撑到我累了 
乐观到我累了 
何去何从 
我随心、所欲了吗? 
可是为什么心还是落着,欲还是无法被满足呢? 
我不知道,也或许我不会知道。

Wednesday 17 October 2018

人与人之间

最近发生的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我到底是不是做多了
我到底是不是过火了
我本以为真心待人,就能得到真心的回报。
在我还没看到相应的回报时,我从来就不奢望能从别人身上得到些什么。
我一直都认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在舒服的情况下发展的。

也许每个人理解的舒服有点不一样。
也许我的心思也没有那么缜密。
我不知道在我觉得舒服的当时,对方却被我那一点一点增加的情谊压到喘不过气。

我一直以为我们之间所发生的事都是双方面的。
没想到,原来一直以来都是我一厢情愿,而对方也只是将就着配合而已。
配合久了,就压力了。
压力久了,就累了。
累久了,就反感了。
反感了,就散了。

那些被我珍重且不断在我脑海里翻滚的回忆竟然都是我一个人觉得值得追忆的回忆。
真的是我做得过火了吗?
真的是我不知进退吗?
从这些事情上,我得到的答案应该就是了。

曾经我站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解读,
也曾经站在一个让人受伤害的角度去理解,
最后我更想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开。

物极则反,器满则顷。
我给的情谊确实是太重了。
不只是让对方重得喘不过气,也重得让我醒不过来。
"If someone is fine without you, then you should be fine without that someone too"
梦完了,应该醒了。
我,应该醒了,早就应该醒了。

Thursday 11 October 2018

原来我并不理智

经过了一些人与事,我以为我已经成长了,待人处事都会变得慢慢地成熟、理智。
但最近这一个月的一些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在处事,我都是可以很理智的。我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做着什么样的东西。我知道在怎样的时间点,找怎样的人让我的处事变得更简易,事半功倍。

可是在待人方面,我却不是那个理智的我了。
在把心交出的那一刻、在期待一个回报时,我就开始变得不理智、不自己了。
想要留着那一点情分,却又想要对方知道我的期望。
自己激进得也开始有些迷失自己了。
为什么我就不能把东西留在自己的心里就好了呢?
让时间慢慢沉淀。让时间去为这件事尽绵力就好了呢?
我不知道。

是有一些冲动,把一直以来那股压抑在自己心里的情绪一次过宣泄出来。
却没想到这个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的东西,对方又怎样能瞬间释然呢?
不提又如何?有用吗?是我自己把东西重重地压在对方的身上的。
对啊!我自私了。
我自私后,释怀了。
释怀了却也后悔了。

我是累了。
因为自己而累了。
因为自己的自私而累了。
因为自己的冲动而累了。
因为自己的激进而累了。
因为自己的不谅解而累了。

虽然累了,却还是在乎着。
可是殊不知,
我的这份情谊和瞬间自私已经不能再让自己在乎了。
因为我已经没有权力让自己在乎下去了。

放手?不要去想?
是啊。是我自己搞砸了。
自然就应该放手,不要再去多想了。
我们不适合。
不适合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随心了、困扰了、痛心了、挣扎了、逃避了。

是时候画上一个句号,往前走?
人生还有很多值得让我放掉这然后潇洒地走掉?
这也不是第一次跟自己说要画上句号了。
但这个句号必须要画了。
至于下一个故事能否开始,那就让时间去证明吧。

Sunday 7 May 2017

SPM,我人生的一个转捩点 Part 2

如果没有那份奖学金,
我想我应该就不会去读A-level了。
更不会在Taylor's College呆了一年半。



因为SPM那斐然的成绩,
让我能做出了这项决定,
这个价钱不菲的决定,

这个让我人生有了个转折的决定。

在那里,认识的人和我在中学认识的人很不一样。
那里的人都是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说实话,一开始时,还真不习惯!
打从出生在家讲华语一直到中学才开始讲国语(马来语),除了在英文节时半桶水地跟老师说着那些Broken English之外,就没什么说英语了。
无论你是什么人,在那里就是先用英语。
不是英语显得高端还是什么的。
就是有些人就只会英语,其它语言没那么好。
说难听些,就是有华人华语不怎么好,马来人马来语不怎么好的。
所以为了避免尴尬,在不熟的情况下,都会先用英语来沟通。

人,总是有一些时候是有自卑心的。
我一开始还真的有一些小自卑。
开学第一、二天(就是Orientation Day)也没敢和同组的人说话。
直到第三天,神经质的我终于绷不住了。
就硬着头皮一个个地跟同组人介绍自己。
就这样,我的那些朋友到现在还记得我那硬着头皮(“死不要脸”地)跟人介绍自己的样子。
甚至是还记得我那时说的那些自己听了都想找洞钻的话,时不时拿出来调侃我。
和大伙混熟后,了解了一些大家互相的背景后,就开始“熟人”的模式,说着一些“熟人”的话。
我不清楚其他人,但我很清楚地了解到我完全没有想要为了让人家留下个好印象而特地地去装,就本着自己的那股性子去交了一些朋友,该沉默时沉默,该出声时出声。

所以第一个改变就是语言。
因为全英文的环境,让我不得不让自己的英文进步,因为跟上脚步就是人生每一阶段都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自然地,虽然我的英文尤其是在说的方面还有进步空间,但进步的速度就连我自己都惊讶。
以前在讲话时没去理会的past tense、present tense、future tense都会了。
问人吃饭了吗,也不再是you eat already ah,而是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
问人你有做功课吗,不再是you got do homework or not,而是Did you finish your assignment。
这一大的改变在我之后的大学面试和老师交流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Puncak Prima Condominium,我的college宿舍

因为奖学金里包括了住宿,也为了剩下自己每天来回的车程,所以不假思索地就住进了宿舍。
因为我的 college是属于小的campus,所以没有属于自己的宿舍,属于是附近屋主让我的college代租的,和我college就只隔一条街。
住宿舍,第一个要适应的就是要一起住在同个屋檐下的(开始的)陌生人。
在不了解背景,不了解性格,不了解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开始了一起生活的日子。
很多人会觉得宿舍的日子就是平时一起打打球、打打游戏机,然后就去吃东西,偶尔出去看看电影,考试前一起埋头苦读,然后假期了大家一起去出游。
这个想法在我的宿舍是发梦也不会发生的事。
大家喜好的东西不同,对于花钱的理念不同,甚至是处事待人的方式也有自己的个性,根本可以说在有一些时间段就算坐在一张桌子,人就神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几句话搭上。说的话也客气、拘谨,甚至有时说的话还要斟酌三分,看来那些电影的剧情果然只是电影,一电就好像影子那样不见了。



第二个要适应的就是Home sicked。或许在家时,因为种种原因和拘束,会想要离开家,享受一下所谓的自由。
但离开家后,才会觉得家才是永远的避风港。
这句话虽然老土,但就是土得对。
在家,有个人会准时三餐(至少两餐)为你准备食物,准备食物的残局(你懂的xD)又得是她收拾。
在家,有个人会定时地把衣服放入洗衣机,再把它给晾起来。
在家,有一张大床,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空间,一个拥有自己隐私的空间,哪怕是一进门就是床,连走路都难的空间,都会让自己毫无忌惮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舒服又爽。
在家,有一大堆你不用太去顾虑的琐事,不需太愁吃、穿、卫生等等。
在需要人陪、讲话时,家就有一个了解且不愿伤害你的人随时候着,愿意细细聆听。
家,就是一个最温暖的地方,走到多远,能回家就是一种幸福!








Thursday 16 March 2017

SPM,我人生的一个转捩点 Part 1

*

今天SPM 2016放榜了~
我考SPM了也有两年了

*

2014年,
SPM之前,
没有想到很多。
对于自己的前程,没有什么很大的打算。
家里经济属于尚可的状态,
说是读一些比较便宜的私人大学还是国立的政府大学还算可以的。
没想太多,身边有朋友申请了Matrikulasi,所以也申请了。
当时的我是想,如果可以进到Matrikulasi,也不错,
好好地读完、好好地进大学,进自己要进的科系。
虽然这种想法有一些难,但是至少可以让家里的负担少一点。
Matrikulasi*

SPM时,没想太多。
就以平常心去对待。
读、明白、背、复习、温习、做练习、……
什么都会去做。
还好平时有小做温习,所以那一个月里也无需劳神。
认识(知道)我的人,或许会说(想),
“你平时那么厉害,还要烦什么,不用读都可以啦。”

Form 3之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或许我还会心宽些。
但当时的我听到,
反而是一种惶恐。
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
“期望高失望自然也高,站的越高跌的时候自然就会越痛”。

这种事情自己也不是第一次经历过。
SPM前就经历了两次,也感谢那两次让我有了个平常心。


SPM后,纯粹想让自己休息一下。
找了份家教来做,时间有弹性,无需常常埋头苦干。
考了驾照。追完了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已播出的戏剧与节目。
*
在中国很火的《快乐大本营》每个星期六都会播出。
之前我没有追看,但在那7个月里看了上百集(从2012年8月期到2015年6月期),然后就没每星期开始追看了。
2015年3月3日,我最记得那天,也记得前一天(3月2日)。
之前有一位学长拿到了全A+的成绩,据说会提早一天收到通知去参加仪式。也不知是真是假。
所以,因为这个传言,全班人在Whatsapp group里,不断在问我有没有收到通知,也在这个时候,让我知道了有Bursary这回事。
我没有回复。
不能说我不紧张,只能说我不让自己紧张,毕竟我知道我就算再怎么没有选择,也还有至少一条路可以走。


成绩出炉了。
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
终于拿到了自己Target的、自己有能力拿到!
你以为是Straight A+? 不是
是10A+ 1A!
但我已经很开心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达到自己的Target,也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真的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成就。
有人问我,你不会觉得那科没有A+的很可惜吗?


我当年的成绩单
可惜?是有点可惜。
可是很多人连这可惜的机会也没有,为什么就不要知足呢?
为什么还要拿这个也很亮眼的成绩去和另外一个亮眼的成绩去比较呢?意义何在?
只要拿到自己所Target的,又还有什么好继续毫无意义地可惜着地比较下去呢?
不骗人的,也不是要假假装清高、装成熟。
当下,我完全没有觉得不忿、可惜,甚至也没有埋怨,开开心心地跟朋友出去吃饭看戏了。

从那天起,我也真正地明白到什么是知足、感恩和分享。


当天,我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Bursary。

*
Bursary是教育部为了奖励在SPM考到9A+或以上成绩的考生而创立的自动奖学金制度。
这项奖学金主要是资助SPM优异考生在大学预科班 (Pre-U Programme) 的费用。当中包括了学费、考试费、住宿费(如有)和每月固定的生活费。
有个名单让我们选择自己想要求学的学府,有私立的;有国立的。
但这项自动奖学金已在今年(2017年)被取消了。

隔天,我从报章上得到了有关的详细资料,
就赶紧上网,接受了这项奖学金。
和爸妈商量后我们就决定了报读A-level。
而这决定则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捩点。
(真正表达出转捩点的元素在下一帖子)

*部分图片摘自于网络